短发、黑框眼镜,身材瘦削,干净利落,这是刘艳晨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。在北京市档案馆三楼办公室,刘艳晨的办公桌靠在窗边,阳光铺满桌子,桌面一尘不染,让人不禁联想:她一定是个严格自律、认真细致的人。
说是办公室,其实是刘艳晨除日常工作之外经常“自我加班”的场所。她的日常工作场所是档案利用大厅咨询台,主要负责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登记、问询需求、检索、复制申请等服务。看似简单而重复,背后需要付出许多艰辛。
刘艳晨的严格自律、工作负责、认真细致在单位是出了名的。2002年,22岁的刘艳晨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,进入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处工作,一干就是17年。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处副处长李嵋说:“刘艳晨有情怀、有大局、有担当,自我要求极其严格。”
早晨上班前,刘艳晨是第一个走进利用大厅的工作人员,下午下班后又是最后一个走出利用大厅的人。第一个来到这儿,在利用者来查阅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,并挨个查看利用者的电脑是否正常。下班后静心思考白天利用者查档遇到的问题,寻找解决方案。
不仅工作负责、认真细致,刘艳晨还是个肯在工作上动脑筋的人。参加工作后的近10年,她一直在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处做档案阅览复制工作。那时档案数字化程度还不像现在这样高,利用者利用档案时经常需要复印,而原始档案纸张形式不一,复印效果往往不理想。
怎样解决这个问题?刘艳晨不断思考、摸索、总结了一套复印方法,不仅提高了利用效果,还降低了对原始档案的损害程度。“比如,那种复写纸油印纸字迹会扩散,若按文本格式复印,会印不清楚,就要把它调整到图片格式进行复印。像筒子页的复印,正常印背面的字迹会透到前页,没法看,这时要中间加衬垫纸。”
2016年,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。录入信息的工作量庞大。那些日子可以用“苦熬”一词来形容。刘艳晨克服种种困难,白天干、晚上加班干,放弃周末休息,一条条核对、确认,出现错误就返工,“为的是确保信息必须客观准确”。同时,刘艳晨充分利用专业所长,依据这些利用数据做出统计分析,为北京数字档案馆系统制定利用统计模板。为方便民生档案的查阅,简化调卷及审批流程,她根据实际,制定适合利用工作的业务流程,完成利用工作需求分析,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付出了辛勤和汗水。
在同事眼里,刘艳晨的电脑是个“百宝箱”。无论业务流程、查档手续,还是馆藏档案情况她都了如指掌。2014年以来,刘艳晨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,主要记录当天利用者遇到哪些问题,又如何帮助解决的内容。5年来,刘艳晨写的工作日志已达20万字。她说,工作和利用者对档案的利用相辅相成。在帮利用者解决问题时,自己也能学到很多知识。
在常人眼里,档案工作默默无闻且不被人关注,很难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,但在刘艳晨看来“充满乐趣、极有价值”。她说,档案工作渗透到各行各业,是极其重要的工作。我们守护的是历史,收集的是历史,保管的是历史,服务于党和人民,服务于社会,“想想就很有价值、很神圣”。
在一些档案利用者心中,刘艳晨的名字已被他们深深地记下。北京市丰台区居民陈先生便是其中之一。陈先生是文字工作者,经常到北京市档案馆查阅档案,“有事我就找小刘。她待人热情,知识面很广,是档案专家”。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,刘艳晨曾荣获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个人,四次荣立单位三等功,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。
在北京市档案馆留言簿上,有档案利用者的这样一句留言:非常感谢刘艳晨同志的热情帮助,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
文章转载于共产党员网